绍兴古属“於越”之地,深受於越文化的影响,那儿人们的审美自古尚黑。在《鸿荒开封:〈穆天子传〉原文新解》中将“於鹊”解注为乌鹊,可见黑色对于绍兴人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作为绍兴的象征,我们最熟悉的鲁迅先生来说,绍兴的“黑”也是不一样的,除了记忆中的些许美好,他看到更多的是当时时代的黑暗。今天,在绍兴的旅游开发中,还是非常乐意去蹭鲁迅先生的热度的,不过当初黑与暗的时代已不复存在,而传承下来的绍兴“三乌”,作为地方特色的一种产物,不但没有丝毫贬义的意思,相反却成就了绍兴一幅“特色美”的景象。 “篷声夜滴松江雨,菱叶秋传镜水风”绍兴是鲁迅笔下的乌篷船水乡,是有着年文化底蕴的魅力古城。自古以来,水被看成是绍兴的城之魂,人之灵。“百舸千舟摇摇摇,一河两岸桥桥桥”是绍兴“水乡”的真实写照。在这座被称之为“漂在水上的古城”中,有一种独特水上交通工具,因竹篾篷被漆涂成黑色而得名,那就是乌篷船。 《淮南子·齐俗训》中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乌篷船是用脚划动的黑棚木船,因船篷低矮和船身狭小,故乘客不方便站立,划船人以脚躅桨,用腿的伸缩登踏使木浆击水推进,同时用手握着另一支桨当舵把握方向。古老的乌篷船,穿梭在如织的水网之间,盛载着绍兴的生活和历史,它是水乡的精灵,更是水乡的风景就像威尼斯的刚朵拉一样,乌篷船也是如今绍兴地区的旅游特色,堪称中国一绝。 “乌干菜,白米饭,吃得神仙想下凡”,这是绍兴流传的一句名谚。在美食泛滥的绍兴,各式各样的美食让人眼花缭乱。作为绍兴菜中的一绝,也是绍兴的著名特产,乌干菜(即梅干菜)以色冠名,是外地人口中的“霉干菜”,也是绍兴人尤为钟爱的“干菜”。乌干菜是绍兴一种价廉物美的传统名菜,生产历史悠久,早在《越中便览》中就有:“乌干菜有芥菜干、油菜干、白菜干之别。芥菜味鲜,油菜性平,白菜质嫩,用以烹鸭、烧肉别有风味,绍兴居民十九自制。”绍兴乌干菜,油光乌黑,香味醇厚,在清朝时,曾作为绍兴的“八大贡品”之一。 除了直接做菜外,还可以作为各式菜肴的辅料,赫赫有名的绍式名菜——“干菜焖肉”想必大家都吃过。相传,乾隆皇帝当年六下江南,来绍兴时都要品尝用乌干菜做的各种菜肴。鲁迅先生也很爱吃家乡的乌干菜,在他的日记中就能看到他经常托家乡的亲友给他寄家乡的乌干菜。 乌毡帽源自江南水乡浙江绍兴,是个极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绍兴独特的民间常用帽,圆顶,卷边,内外乌黑,前端呈现畚斗形,乌毡帽的形成与深受於越文化影响是绍兴人自古尚黑的审美,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是分不开的,它是绍兴文化特质的呈现,也是绍兴人审美情趣的表达。 绍兴乌毡帽的起始虽然无法考证,但从明代绍兴人张岱在《夜航船》中说:“荀始制帽,舜制帽冠……秦汉始效羌人制为毡帽”可见,至少在明代绍兴就已出现乌毡帽了。以前在绍兴农村,男子不论老小都喜欢戴顶毡帽,可以说毡帽就是劳动人民的一个鲜明标志,也是绍兴人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在鲁迅、茅盾等人的作品中经常看到用乌毡帽来代指处于生活底层的劳苦大众们。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佩戴乌毡帽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乌毡帽作为绍兴最具特色的“三乌文化”之一,是绍兴发展的见证,也是绍兴人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81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