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朋友们很奇怪,在河北赏花季的文章中怎么会出现河南洛阳的地名?其实不然,文中所说的洛阳不在河南,而在河北省邢台市近郊。洛阳村原属沙河市管辖,现已划归信都区。 历史上,洛阳梨花是久负盛名的一大壮丽景观,位列沙河古八景之一。每年阳春三月开始,洛阳一带梨花盛开,冰雕玉彻,香飘数十里,成为文人雅士春游踏青饮酒赋诗的首选地。古道旁,花荫下,春光明媚,附庸风雅,是非常畅快淋漓的一件事。 清朝道光二十一年,沙河知县鲁杰曾为洛阳梨花赋诗:梨花本数洛阳芳,此地居然号洛阳。一路清香三十里,也应载酒洗春装。从诗中可以想象出当时洛阳梨花盛开时的壮观场面。当年,洛阳梨花绵延三十里,是古沙河周边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诗中提到的洗春妆,是唐朝时十分盛行的一种风俗。据《唐余录》记载:“洛阳梨花时,人多携酒其下,曰:‘为梨花洗妆’,或至买树。”古代文人素有春日赏梨花的雅趣。梨花盛开之时,古人喜爱在花阴下欢聚小坐,赏花饮酒,吟诗作对,并将这种活动称为“洗妆酒”,是文人的春日雅事,也是雅趣,类似于当今的踏青赏花。只是我们现在的赏花活动少了历史上的那种隆重仪式感和丰富内涵,或许将这种活动推广到各地梨花节中也未尝不可。 历史上赏梨花的风靡程度从两句古诗中可以了解一二: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那是万人空巷般的热衷,是一种潮流,是古人为数不多的一场重大活动。《长恨歌》中用“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来形容杨贵妃在仙山上听说唐玄宗使者到来时潸然下泪的仪容,比喻极为形象生动。 在邢台洛阳一带,梨花叫洛阳梨花,果实却叫马场梨。洛阳的名字或许与其位置在洛水(大沙河古称)之阳有关。洛阳村马场秋梨,是沙河市久负盛名的特产,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明朝末年,崇祯皇帝身边的大太监王承恩,在大沙河北岸洛阳村西一带给皇帝牧养御马,到了中秋时节,他从马场附近摘了几个甜美异常的梨子,献给了崇祯皇帝,皇帝尝后赞叹不已,说道:“奇果誉天下,无过马场梨”。从此,马场梨就成了专供皇帝享用的贡品。 清乾隆年间,沙河县令谈九乾陪同郡司马韦斋先生到洛阳村观赏梨花时,用放翁大雪歌韵写一首诗:“昨岁冬暄仅微雪,寒过寒食雪已绝。沙村梨花赛雪开,赏花喜插角巾折。” 可惜的是洛阳马场梨几经历史沉浮,曾一度消失,令人非常惋惜。好在从年开始,为复兴马场梨事业,邢台市秋硕马场梨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在一千余亩土地上,已经种植梨树8万多棵,二十多个品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又能看到洛阳梨花盛景重现。 洛阳梨花洁白淡雅,色泽纯净,成团成簇,压枝欲低。花姿玲珑温婉,花瓣冰骨玉肌,透出“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的清秀之气。虽然现在梨园内的梨树还没有那种粗壮的枝干,但花开时节仍有络绎不绝的游人慕名进园赏花。 卢梅坡曾将梅的香和白与雪相比,得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结论。而梨花的白毫不逊色于雪。宋代苏轼在《和孔密州五绝·东栏梨花》中,描摹了梨花纤尘不染的一抹淡白:“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邢台洛阳梨花曾是古代名景,现在正逐步成为一方之胜。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因为懂得,所以怜惜。梨花带雨,冰清玉洁。赏梨花融入古诗词和历史故事是不是诗意更浓,梨花更美呢?#河北赏花季你我共参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94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