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中药 http://m.39.net/pf/a_4790119.html 作者:李居白 制作:童达清 古镇孙埠,地处安徽省宣城市东郊,清嘉庆《宁国府志》记载城附近市镇:“孙家埠距城30里”,当时驻有“汛兵6名”;清光绪《宣城县志》记载宣城县所辖“二百二十二团”,东有“孙家埠团”;又据说早在咸丰年间,孙埠就已是军事防务重地,为乡辖“孙埠团”,由此可见集镇的形成历史之久远,最少可以追溯三、四百年。 石器遗址,让古镇的历史一再前移 年,在水阳江东岸的孙埠中学,发现一批较为完整的磨制石器,有石斧、石铲、石锛、石箭头等。年夏,安徽省、芜湖地区文物部门组织人员进行了现场考察。年,安徽省博物馆组织了试探性发掘,发掘了石箭头、石锛、石铲、石镞、石矛、石钺、陶纺轮、陶鬲足,还有大量的陶器遗存,有鼎、鬲、鬹、网坠,并有彩陶,时代为新石器直至夏、商、周。 而年,为配合宣城至杭州铁路复线工程文物调查,在孙埠镇洋山发现一处面积约km2的旧石器遗址。经试掘,发现了件石制品。石制品主要埋藏在水阳江支流第2级阶地的网纹红土中,由于窑厂取土而使遗址遭到一定的破坏。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石核计17件,石料均是灰褐色燧石。最大的一件多台面石核重达81.25kg,是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目前发现的最大石核之一(见《人类学学报》年5月第25卷第2期,撰文:韩立刚,系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 这些史前人类活动的遗迹不断被发现,让孙埠镇的历史一再前移,而在这些不断出土的文物背后,我们仿佛看到了古孙埠人的勤劳和智慧,穿过那些厚重的石器,我们隐约已能窥探到小镇那独有的风华、古朴的韵味以及迷人的色彩。 江南小镇——因水而生 我们说大凡水流汇聚之地,便多有集市。 孙家埠位于水阳江和华阳河汇合处,最初只是一个临河的小渔村,原名乌沙埂,仅仅住着几户渔民。但在过去交通不便的时候,宣城境内的物资运输主要依靠的就是水阳江这条大动脉,上自宁国的毛竹、木材,下至芜湖的大米,都依靠着这条河来往。而乌沙埂作为宣城以东平原的中心点,又是华阳河水路的到达站,便成了很好的临时落脚驿站。据说最初是有位姓孙的东家在这里开了个小卖铺,以方便来往的木排竹筏工人临时歇脚,供应茶水和一些热饭热菜,有时提供住宿,日子长了,人们管孙家铺子叫顺口了,反而忘记了乌沙埂这个名。 现在仍在运营的孙埠码渡口 最初,这里只是宣城竹木、稻米的集散地之一,主要是竹木排筏的停靠口岸,竹木行业是整个集市商业的中心。但慢慢的随着外地来采购竹木的商贩增多,一些旅馆、饭店、百货铺子便顺应慢慢兴起,于是孙家铺商业日益兴盛起来,随着南京木客、上海粮商们捎带来的一些“洋货”(洋油、洋火、洋烟、洋布等),这些又让孙家铺成为了宣城以东的日杂百货的批发中心,因为有着舟楫之便,这个靠水运发展起来的孙家铺自然而然就慢慢改名为“孙家埠”了。外地工人、商贩大批涌入,让孙家埠渐趋繁华,据说鼎盛时期的孙家埠,仅仅加工稻谷的砻坊大大小小就有七十余家,拥有工人五百多人,而沿河的修建的吊脚楼有长达两华里之远,临空驾于烟波之上,煞是壮观。 老街上行走,昔日“小上海”“小香港”的风采在时光里缥缈 孙家埠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外乡人的创业史,在这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放竹木排筏的、卖小百货的、开旅馆饭店的等等都以外地人居多,本地人极少,清末,在孙家埠的外乡人会馆有很多,安庆、庐和、湖北、江西、泾县、徽州等会馆都是屋宇恢弘,而不同地方来的人他们的经营行业也有大致的规矩:竹木行业大多是安庆、徽州人在经营;经营砻坊、杂货、百货等的大多是泾县人;经营药店的几乎全是江苏人;木器、建筑业、旅馆饭店、浴池等服务行业被庐和人占据着;而竹器、瓷器生意为江西人所经营;体力苦力工人中,庐和人大多占据着轿夫、水手排筏工之类的行业,砻坊工人却又以无为人为主。不过在所有的行业中,湖北人还是最多,各行各业都有,这大概是和清咸丰年间蝗灾人瘟以及天平天国战乱对当地人口造成损伤后,几次大移民中来孙家埠定居的以湖北移民为多的原因有关。 及至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孙家埠迎来了陆路交通的大发展,年4月,浙江商人张静江等人主办的民营江南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以36万元的低价购进芜湖至湾沚32公里路基。年5月21日,江南铁路在芜湖怡和码头举行开工典礼,南京经芜湖至孙家埠的铁路开始修建,铁路起自南京的尧化门,向西南经中华门、芜湖、宣城等站,到达皖南米产区的中心孙家埠,全长.05公里。年11月25日,芜湖至孙家埠76公里铁路建成通车。年5月,南京中华门经芜湖至孙家埠公里干线通车。铁路的修建,使得更多的外地客商纷至沓来,浙江人的银楼、南京人的照相馆,这些都市的新鲜玩意儿,让孙家埠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成为皖南的商贸重镇。 随着中日局势紧张,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南京政府在分析形势之后,觉得日军要是由上海登陆,钱塘江口到南京的捷径无疑是当时正计划修建的芜乍铁路,于是立刻停止此条铁路的修建,而一旦日军真的登陆上海,那么沪宁铁路也可能不保,这样的话,南京就应该有一条撤退的铁路线,于是国民政府下决心修建与浙赣线相接轨的铁路,称京赣铁路。年5月,成立京赣铁路工程局,开始加速修建孙家埠至贵溪段铁路,年7月该铁路皖境内铺轨通车,而赣境内也于年10月通车,共公里。这些铁路线的修通使得孙家埠成为皖南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地位日益显耀。 曾经的站牌 年,七七事变,日本军事入侵。 年,3月,孙家埠沦陷,血腥遍野。 8月,日军在受到中国抗日部队的沉重打击后败走,撤退时一把火烧毁了孙家埠沿河大街的所有吊脚楼。会馆、粮仓、木材、砻坊等等,都在大火里被毁,孙家埠遭遇历史大劫难。 日军败走后,孙家埠人艰难的在断壁残垣里重建家园,修房开店,惨淡经营,求得生存。因为战争,当时国内很多地方商品货源严重不足,南北杂货、京广百货等等各地奇缺,于是就有一些商贩开始冒险的来往于沦陷区,他们高价倒卖,高额的利润让他们不惜铤而走险,从沦陷区到国统区,孙家埠逐渐的又成了一个重要的中转站,一时又挤满了南来北往的外乡商贩,据说抗战时期的孙家埠曾有三十多家旅店,五六家浴池,而因为来往的外乡商贩众多,这些旅店、浴池生意几乎是天天爆满,生意兴隆的让人感觉到吃惊。这期间,很多商贩在来往中选择了定居孙家埠,据说这些商贩的移民入驻,曾使得孙家埠在最高峰时人口近万,一度有“宣城小香港”之盛誉。 只是年10月,国民党军队抵抗不住日军的大肆入侵,撤往宁国市山区,孙家埠再度沦陷,日本军烧杀掳掠,百姓水深火热,从此孙家埠开始一蹶不振,及至到了日本投降,中国内战爆发,孙家埠更是衰败凋敝,几近荒芜。 “黄酒之乡”,桑蚕重镇——到宣州,去孙埠,一路观景一路吃 去有江南“都江堰”之称的千年古坝——佟公坝观水,去神秘古道茶花岭看山摄影,去红色江家场缅怀先烈,去水阳江畔看一年一度的盛大庆典——端午赛龙舟……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除了美丽的风景,孙埠还有很多有名的小吃,“孙埠黄酒”“孙埠蹄膀”都是让你留恋的美味,而“孙埠手擀面”风靡全城,让吃货们常常趋之若鹜。至于“孙埠皮鞋”更是一绝,书写了很多经典传奇,曾一度摆在上海甚至韩国的大小商场里当着名牌售卖,以至于宣城人出门归来,大家口头招呼时,常常会打趣的笑问:“怎么样,这趟远门有没有给孩子们买一双‘孙埠皮鞋’回来啊”! 孙埠特产——宣丰牌黄酒 皮鞋的故事透露着孙埠人的聪慧和勤劳,而与才华和才干齐名的还有一样——“孙埠的痞子”,这个一度包含着歧视意味的称呼,曾和“水阳嫂子”、“水东枣子”一起,成为宣州的“三大招牌”,如雷贯耳。 也许“痞子”的生产是和当初的环境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这是一个移民的集镇,四方来客鱼龙混杂,没有一定实力很难立脚,故此拉帮结派也就在所难免,但现在看来,“痞子”的名号同时也让我们能穿越时空去一窥当初古镇号称“小上海”“小香港”的繁华和余味,回味间有着些许暖意,想想实在也有着三分的幸福了。 (作者系宣州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5146.html |